作为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落户天津的短短几年内,迅速集聚科技、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搭建了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的“快车道”。在这里,专利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在市场大潮中真正“派上了用场”。
在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策马扬鞭,一路飞奔,副所长孙际宾归结为考评机制:“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再是论文导向,而是将科研成果对产业形成的贡献和影响作为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引导科研人员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截至2017年底,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已与24个省市的136家企业以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多种模式达成合作,涉及的企业合作项目和转移转化成果190项,项目合同交易额达7.53亿元,涉及生物医药、化工产业、纺织、发酵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在我市相继建成。2016年以来,我市共吸引4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来津发展,建立产业化基地或分支机构实施国家级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目前,我市国家级科研院所及产业化基地、分支机构超过150家。
市科委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高端研发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技术在天津的落地和转化,吸引了高端研发团队和创新企业在天津形成产业聚集,释放出更多的创新动能。将与天津市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助推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
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大平台加速布局,使我市科技创新体系与环境建设持续得到优化。
津产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测试系统应用于“天宫二号”;主动反射面液压促进器成为“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核心部件……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落实奖励政策,遴选优质企业,强化精准扶持,我市多措并举,科技型企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4210家和4093家,其中,规模超亿元工业科技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力,已成为天津加快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科技增量有力弥补了传统产业减量,科技型企业有力地支撑了天津全市经济增长。”市科委主任戴永康说。
我市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主要创新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2017年度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75%,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三,其中科技创新环境指数首次突破90%,达到92.9%,跃升全国首位。(来源:10月22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