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交流合作 助力改革转型升级
包括钢铁行业在内,本市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7%,初步形成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科委积极与北京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中科院北京分院和中关村管委会开展合作,形成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三年来,本市通过对接北京创新资源,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天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25家。其中仅中科院就在本市搭建了12个创新转化平台,依托自有科技成果新注册企业19家,转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项目413项。
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服务,同样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三年来,本市与北京市、河北省逐步联合建立“京津冀地区科学仪器技术服务平台”,京津冀的36支仪器设备专业服务队,北京市550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45亿元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这一服务平台,既降低了科技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
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面,本市深化与中关村的合作交流,仅2016年就有600多家北京企业来津发展。中科院和滨海高新区共建天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目前园内共有中科院企业10家,成为中科院信息技术项目在本市的“创新集群”和“产业高地”,同时成为天津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和领军企业的摇篮。由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也已经开工建设。宝坻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成立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宝坻京津科技园。
近三年,京冀地区包括36氪、创客飞马、启迪之星等众创空间,海量大数据、启迪之星等孵化器在内的20多个科技服务机构来天津发展。此外,集合三地57家双创机构和企业加盟,成立了京津冀地区首个跨区域众创联盟组织——“京津冀众创联盟”,为三地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要素、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开放共享。目前,已经在天津举办大咖公开课、专业讲师培训、融资路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二十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