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贵州路4号龙通大厦1512-1513室
联系电话:022-58661502、58661503
邮编:300052
 
 
 

政策法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解读

日期:2015-09-15 14:20:18   来源:本网摘编   浏览次数:0

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
就《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四大功能定位内涵

  ■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支持河北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打造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链占据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高端先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生产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做强天津制造,打响天津品牌,提升天津质量,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
【问题6】 请问天津实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将在哪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基本思路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高端先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生产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做强天津制造,打响天津品牌,提升天津质量,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
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壮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以大型、成套、智能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装备,打造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国产CPU、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围绕干线客机、直升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空间站等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引进重大整车项目,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能源乘用车量产,建设国内重要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新材料重点发展超导、纳米、功能膜、半导体、高分子等功能材料,加快基础材料的升级换代,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积极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新产品、生物制品及保健品,提升壮大医疗器械产业,开发应用基因诊断、细胞治疗、肿瘤靶向治疗等技术,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新能源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智能电网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节能环保着力突破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等技术,开发推广高效节能、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现代石化加快龙头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合成树脂达到世界级规模,打造南港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现代冶金重点发展高性能板线材、核电用管、航空及动车专用铝材等产品,鼓励津冀钢铁企业绿色减量重组,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军民融合、军地融合新机制,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

  二是提升先进制造核心竞争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企业群体,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壮大市场竞争主体。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培育10家千亿级总部企业,10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力争2—3家企业进入世界制造业500强。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升级版,小巨人企业达到5000家,建设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认定企业总数达到4000家。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围绕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200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300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杀手锏”产品。加强品牌和标准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企业联盟组织或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引领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升级。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通过海外并购、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共建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中配置要素资源,切实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和科技竞争能力。

  三是构建先进制造创新支撑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的原创地和策源地。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加快“一区二十一园”建设,突出各自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建设一批集创新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发挥“6+4”鼓励创新的政策优势,扩大政策溢出和示范效应。完善产业创新平台。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用结合,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20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20家产业创新联盟。引进集聚100家中外合作研发中心、15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建设政策特、体制特、服务特的“双创特区”,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机构集中、企业活力迸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环境开放的全国产业创新中心。

  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搭建高质量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各类智能终端与产业有机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促进制造企业向柔性、智能、数字生产转变。到2020年,关键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60%,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推动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突破发展,培育形成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服务等新增长点,形成与先进制造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基本建成产业集聚、业态丰富、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五是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与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让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使天津成为各类人才的汇聚之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鼓励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携科技成果来津实施产业化。加快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引进培育1万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完善居住证管理制度,实行创新创业团队整体积分落户的倾斜政策。大力吸引高端海外人才,为符合条件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赋予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实施“一本绿卡管引才”,实行人才服务一点采集、多点共享、全程管理、一站办理。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构建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对接平台,推动资质互认。推进生活服务便利化。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各类人才多样化需求。

  六是推进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发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优势,加强与北京、河北的对接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建成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整合区域科技数据资源,形成国家科技数据中心网络。推动区域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共享共用。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共建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加强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加快实施大气污染防控、水体污染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对接协作。坚持“短链建链、缺链补链”,贯通产业上下游,完善产业配套。积极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一体、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团泊健康产业园、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和京杭大运河旅游观光带。加强农业合作,共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建立市场准入、检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